发布时间:2021-04-11
Job Story目的
Job Story用来表示干系人需要完成的工作,这项工作将被作为product backlog item或者需求。
Job Story描述
关注干系人的动机,并且想要为干系人的动机、焦虑、痛点等提供尽可能多的上下文。
这些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干系人的诉求,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实现决策。
Job Story同样可以作为与干系人沟通的工具,用来促进各个角色/干系人之间的互动与协作。
它可以帮助我们交付团队将注意力放在干系人的需求上,而不是陷入实现的细节讨论。
也就是说,先弄清楚客户痛在哪里,解决好WHY的问题,延迟对于HOW的思考。
格式
Job Story 和User Story一样,有着自己独特的格式。
我们可以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方式来进行Job Story的书写。
具体格式为:
第一人称
When <situation>
I want to <motivation>
so I can <expected outcomes>
第三人称
When someone <situation>,
actor(s)<motivation>
so that <expected outcomes>
举个栗子
When我想要从自己的账户中取款时,
I want to知道我的账户里有足够的余额,
so I can和我的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了。
When someone想要从自己的账户中取款时,
the customer 想要知道是否有足够的余额,the teller想要知道该账户是否是本银行的,
so that 提款人可以取到所需的现金。
Situation
Job Story的第一个元素是:situation情境
情境提供了任务何时需要完成的上下文信息。
交付团队可以基于情境的上下文信息考虑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。提供的上下文信息越丰富,交付团队就能设计出来更加符合需求的解决方案。
当有多个角色参与到该任务的完成时,这些角色将被包含在When语句中。
Motivation
Job Story的第二个元素是:motivation动机
动机关注的是目的,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期望的功能或者解决方案不会包括在Job Story中,免得太早的陷入细节而忽视什么是用户想要做什么。
这个是用来回答用户想要做什么。
Expected Outcomes
Job Story的第三个元素是:expected outcomes期待结果
有的小伙伴分不清动机和期待结果这俩元素有什么区别。
动机回答的是WHAT,期待结果回答的是WHY。
比如,我想要看看我钱包里有多少钱(动机),以便于挑个我可以负担得起的馆子请朋友吃饭(期待结果)。
Job Story的优势
不区分角色,消除对于角色的偏见
增加了情景的描述,可以丰富更多的上下文信息
侧重于干系人的动机和目的,而不是过早的定义如何实现
有助于用户体验设计
让团队更容易与干系人产生共鸣
团队可以在backlog上同时使用Job Story和User Story
这里想要说明一下Job Story和User Story。
其实这俩是可以配合使用的,并不是说一定要取谁舍谁。
我们回归一下本质,user story和job story都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需求和用户的痛点,为了能够让我们的解决方案和交付更有价值。所以不管是哪个story只是侧重点和关注点稍有不同,目的是一致的。我们其实可以明显的看出来,针对于细分用户进行story描述的时候用user story可能会更加明确。
但是在对某种特别的情景下进行story描述的时候用job story会更加合适。
我们写story,refine story,plan story……通常泛指user story,但是在需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使用job story。
两相结合,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。
Job Story使用限制
由于所包含的上下文、角色和结果,这种格式往往比用户故事更冗长
有的时候上下文信息比较复杂,想要用一句话说明白比较难,而且拆分的难度也比较大,在这种情况下Job Story就会比较冗长。
对了,在这里说明一下Job Story也是可以拆分的,拆分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参考user story的。
对于拆分的场景需要进行优先级的管理
当同时使用user story和job story的时候可能会让团队confuse
我个人觉得不论是什么工具和方法,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的,不要陷入格式和规范中。
能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,让我们的沟通更有效率才是有效的工具使用方式。
Copyright © 2020 All Rights Reseverd Designed by 5thspace.net 备案号:沪ICP备15017019号-1